•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吃喝玩乐 >> 成都循环农业连成"环" 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一业多态

成都循环农业连成"环" 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一业多态

(记者 张红霞)8月下旬,稻谷将黄,等待收割。稻田里,游动着无数鲢鱼。“今年收成不错”,崇州市白头镇甘泉村布衣开心家庭农场主丁红勇笑得很开心,加上田埂上种的豆类,他的200亩“稻田养鱼”预计全年收入将超过50万元。网友“天边的云”在淘宝下了单,买了30斤“稻虾藕遇”大米,一斤6元,“虽然比一般米贵些,但味道巴适而且很生态。”8月24日,他的订单被“西蜀粮仓,崇州味道”电商平台受理,产自崇州市隆兴镇黎坝村的稻米会在两天后送到他家。上线仅半年,“稻虾藕遇”牌生态米销售额突破了600万元,相当于过去一年的销量,还供不应求。近年来,成都发展生态循环农业,大力推广种养结合,有崇州稻田综合种养“七种”方式,也有邛崃“黑猪+黑茶”的探索,成都农业向“绿”而行,种养循环闭合成环,提升了综合效益。稻田养鱼 玩出七种花样稻田养鱼重新出现在崇州,源于这里的“农业共营制”。2015年起,一些优质种植稻的合作社苦于“好稻卖不出好价”,恢复了稻田养鱼,成都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所长曹英伟指导、参与了这一过程,与过去不同,稻田养鱼的水稻不再选择普通稻种,而是定位于高端大米,从选种到配水再到种养一体,许多新的农业科技运用其间。崇州市政府规划了稻香旅游环线,设立六个稻田综合种养示范点,面积为53公顷。成都市农林科学院联合了国内七家农业科研院所,整合水产、水稻专家,成立专家服务团队,与多个合作社一起,在示范点探索出了七种综合种养方式:稻田养鱼、养虾、养蟹、养鳅、养鳖、养鸭、养鸭养鱼。一年试点探路,崇州稻田综合种养“七种”不仅实现了稻鱼共生、稻谷增产、品质提高、增值增收,且实现了以水改土、有机种养、绿色发展,形成了田里种稻、水里养鱼、水面养鸭、田埂种豆种经济作物等,实现了一水多用、一田多收、一业多态,还带动了乡村旅游,促进了“稻鱼旅销”深度融合发展。去年,崇州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1.2万亩,水稻产量与常规大田种植相比持平,水稻附加值提高50%以上,稻田综合种养实现增收2529万元以上。2017年崇州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了2万余亩,预计将实现增收4000万元。种养循环 生态农业闭合成环张在林是邛崃嘉林生态农场的老板,四年前投入全部身家,扎根邛崃市临济镇,因为他看上了这里两样“黑”物——一个是“邛崃黑猪”,他的农场是成都最大的成华猪地方猪种资源保护场,这个猪种已有1800年历史,与雅南黑猪一起被称为“炒回锅肉最香的品种”,已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;另一个是“邛崃黑茶”,是与嘉林农场相邻黄庙社区2000亩茶园的主打产品,这个茶种被尊为“世界黑茶之源,茶马古道起始地”,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。张在林的想法是打通黑猪与黑茶,建立一个种养闭合循环:可存栏2800头能繁母猪的猪场,产生的粪污进入沼气池,发酵后沼液沼渣通过管道和沟渠直接输送到茶园。按照每亩茶园可消纳3-5头猪粪,即使猪场满圈养殖,周边的广阔茶园也可以完全消化。同时,因为使用有机肥,茶叶品质好,出口更容易。地处邛崃市牟礼镇的微牧农庄,是全国最大的“邛崃黑猪”雅南猪地方猪种资源保护场,号称“零排放有机种养循环”:沼液输送主管网及支管网已铺设至500亩基地,实现粮食、水果、蔬菜、牧草等的喷灌及滴灌,同时通过管网辐射周边高效粮经高产示范区,可满足四万亩有机蔬菜种植。“我的管道穿过了成新蒲快速通道,把沼液送到地头,在公路两边形成了一条有机果蔬种植带”,微牧农庄负责人李培宁说。2017年上半年,成都市沼肥施用面积108.7万亩,推广商品有机肥20.5万吨,施用面积147.6万亩,绿肥种植面积19.2万亩,创造综合价值2亿元。